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信箱 >> 电子信箱市场 >> 正文 >> 正文

知青岁月五十四万知青在北大荒的文化遗

来源:电子信箱 时间:2023/3/22
哈尔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kyy/131224/4315794.html

五十四万知青在北大荒的文化遗存

原创:赵国春

1、孙连华烈士当年用过的日记本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本37年前知青烈士孙连华用过的日记本。这个日记本,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那种红色塑料皮的、六十四开大的普通日记本。

翻开日记本,我们在扉页上首先看到的是:孙连华亲笔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四营孙连华。

扉页下方:一个红色的方戳清楚地印着:“—,黑龙江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纪念”。看来这个日记本,是黑龙江省发给赴京参加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的。

孙连华,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来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43团(今天的牡丹江农垦分局兴凯湖农场)。兴凯湖农场场部东南隔松阿察河与俄罗斯相望,因西靠大小兴凯湖而得名。是年初成立的,北京市公安局第五处直辖的劳改农场。

年8月,孙连华接到上级的通知:让他去参加天津市首届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当时,他兴奋地在日记上写道:“回天津参加‘积代会’,心里万分高兴,倒不是因为能见到父母而喜悦,因为是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他下了车,既不回家去,也不通知家里,他抓紧时间挨门逐户地访问战友的家。正在这时,他又接到兵团让他参加首都20年国庆观礼的电报。顿时,他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

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整个记的全是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观礼的日记。

年9月25日,他在第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六点二十一分告别了天津市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首长和河北、内蒙、山西、黑龙江的天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乘上了时代的列车,奔向世界革命的心脏红太阳毛主席居中的地方——北京城……”

他在这篇日记的最后还写了这样一句话:“还有六天就要见到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红旗如海歌如潮。孙连华站在观礼台上,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激动的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淌。孙连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国庆。10点10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毛主席神采奕奕,满面红光……”

孙连华在这个日记本上,每天写一篇日记,一直写到12月初。

在这个日记本的后面,还有知青战友吴东旭等人写给孙连华的赠言。

年2月28日,孙连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干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他常说:“当革命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为人民献身。”

年4月27日这天下午,在农场通往边境某地的大道上,时任营见习政治干事的孙连华斜挎着挎包,他刚向上级汇报完工作,骑着马赶回连队。

突然,前面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不好了,跑荒了!”驻军某连在太阳岗烧荒,不慎失火。孙连华知道这里是边境,万一大火烧过了国境线,就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为了维护祖国尊严,必须立刻扑灭荒火!孙连华飞身下马,朝着荒火跑去。

就在这同一时刻,解放军战士、兵团战士从四面八方跑来,兵分多路冲进火海。

孙连华冲在队伍的最前头。

大草甸子里,孙连华舞动着树枝子,朝着熊熊大火使劲扑打。可三个小时过去了,火,还在向前蔓延。孙连华用整个身子向火海压去,把火压在草下的水里。战友们紧紧地跟上。

前面水深,不能在滚过去了。孙连华脱下上衣,往冰水里一蘸,直扑烈火。火终于扑灭了。同志们怀着胜利的喜悦集合到一起,这时人们才发现,深入到大草甸子里已经10多公里了。

天已经完全黑了,夜风吹来,寒气逼人。5个多小时的战斗,极度的疲劳、寒冷、饥饿,一起向孙连华和战友们袭来。

救火的队伍分多路往回撤。这草甸子当地人称为“大酱缸”,齐腰深的荒草浮在上面,草下是冰水、污泥,底部是没有化完的冰层,腿一迈下去,就随着表面的浮草往里陷,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气力。

夜更深了,草甸子一片漆黑,几米远就互相看不见。一会又刮起了五级大风,大风夹着凉飕飕的雨点,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当他发现身旁的战友有些支持不住了,就立即搀起他的胳膊说:“来,我搀着你走!”

“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孙连华用冻僵的嘴在鼓舞着战友们。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已是次日凌晨一点钟,孙连华他们还一步一步地前进,他那冻僵的嘴还在反复地背诵着:“下定决心……”

突然,与烈火、疲劳、饥饿、寒冷博斗了10个小时的孙连华,陷进了更深的泥水里,再也迈不动双腿了,两个战友尽力抢救……

已经上岸的战友和前来接应的同志们,焦急地呼喊着、寻找着,但是,他已经无力回答了。

人们看着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想起他在北大荒的短暂时光。

兵团党委给孙连华追记一等功,并做出决定,号召全兵团部队向他学习。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孙连华和他一起牺牲的董肃冬、张铁富、包立军为烈士称号,当时在天津市的万人民中,也都传诵着孙连华的英雄事迹。

2、著名摄影记者周确用过的百年皮箱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个由北大荒知青成长为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的周确使用过的百年旧皮箱。

皮箱的主人在捐这只皮箱时就讲起这只旧皮箱的“身世”,还有皮箱背后蕴藏着他们家族成员前赴后继“搏击北大荒”并为北大荒人争光的故事。

年,不满6岁的周确随老辈人从山东莱洲“闯关东”到了哈尔滨。10年后(年5月24日),未满16周岁的周确又以哈尔滨知青的身份上山下乡了,来到了古城爱辉县西南近公里处的锦河农场38队。在这个小山沟里,他在一个哈尔滨知青排长的支持下,把位于大通铺火炕稍上的工具仓,改成了一间小暗房。他的放大机下半部是桦木墩儿,上部的支架是松木条儿。白天,他和其他知青一块儿劳动;晚上,便钻进“暗房”里冲洗胶卷,并用土放大机放大照片。后来,他拍摄的反映知青生活的图片稿件便不断发表在《黑河日报》、《兵团战士报》(今为《农垦日报》)及《黑龙江日报》等报纸上。 

周确的爷爷从十几岁起就开始为俄国当学徒,哈尔滨一些俄人经营的店铺、包括当时最兴旺的秋林公司,都留下了他勤恳工作的印记。他的精到俄语及经商门道多从俄国掌柜那里学来。

周确的爷爷当年非常年轻又精力旺盛,他不仅活跃于哈尔滨,而且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芬河等城市及俄国的海参崴、双城子等地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当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后,他爷爷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毛皮作坊及小门市。

期间,他购买了六七只大小不同的牛皮箱、作为国内外奔波往返的包装物。这些皮箱被爷爷及他的伙伴们使用了许多年---大约是从年前后开始使用吧,距今已近百年;从国内各城市到俄境,它们不知被带出带入了多少趟!

解放以后,周确年过花甲的爷爷把自己在哈尔滨的一处老房留给爸爸和叔叔、回山东原籍养老了。爷爷临走前留给父亲3只大小不同的皮箱。父亲在为生计奔波中频繁地使用它们。有几年,父亲曾每日拎着皮箱为厂家跑销售、送货上门。后来,为躲日本人抓兵,爸爸用这只皮箱装着常用衣物、跑回山东老家;直到全国解放,已经结婚的父亲才又拎着这只皮箱回了哈尔滨。年爷爷病逝时,父亲带着这只皮箱再次从哈尔滨乘火车回胶东原籍、为爷爷处理后事。

年春,当周确下乡需要随身衣箱时,勤劳而手巧的爸爸就亲自动手把这只旧皮箱作了修理。重加固了箱盖,接着把磨损、开线的8个角重新缝过。一套秋衣、秋裤及三四套应季的单衣及线衣裤、背心、裤头等物都能装进这个老皮箱里面;另外还加个铺盖卷及洗脸盆及牙具等全部家当了。

周确在北大荒的8年的风风雨雨中,这只老皮箱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着他。早期连队生活中,他把它当成小书桌。后来,调到环境改善的团部工作,这个老皮箱就被他用来放一些处理国产彩色胶卷的水溶类冲洗药品了。

3年后的年初夏,周确先是被代培、再经一年多试用被正式调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他专程返回农场、通过公路货运发回他的全部生活用品,当时,这只旧皮箱的底下被写上了“哈尔滨新华社省分社”的发货地址,现在仍历历在目。

在周确返城后的全新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这只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老皮箱就被装入旧本子、旧材料而放于角落里、成为“无名英雄”。后来,搬家中几度处理和淘汰旧物,它都被他执意地保留下来,老皮箱包载着的老一辈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争取更美好未来的信念一直鼓舞着迈出更新的脚步。

进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后、他长期不懈、创造性地充实自己,成为当时黑龙江省内及新华社各分社记者中最早掌握英文和电脑写作的记者;新华社机关报及中国记协办的报纸连载四期推介他的经验。年夏天,他在友谊农场以熟练英语口语认识并指挥澳大利亚飞行队长巴维尔航拍“北大荒”。在顺利地完成了首本译作《一分钟摄影课》并获金钥匙奖后,又三进三出柬埔寨作战地采访并成为采访泰国正大集团的中国摄影记者第一人;年,作为黑龙江省内首位现场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记者,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我国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并受到中国记协嘉奖;同期,他的摄影作品《不孕母狮当妈妈》入选23届“荷赛”;多幅写实摄影作品连续3次摘取日本“尼康”国际摄影大赛奖励的新型照相机。他还多次进入飓风、特大洪水、特大森林火灾、侵华日军芥子毒气泄露现场采访。他亦曾连续9年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参加三届亚冬会摄影报道工作;数次被黑龙江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省记协授予“优秀作品奖”、“特殊贡献奖”、“优秀记者”、“十佳”摄影记者等荣誉称号。

从他在新华社22年的记者生涯看,可谓辉煌----前期,摄影作品《中国杂技》、《夏夜归》,分别摘取日本国际尼康摄影比赛佳作奖和二等奖奖牌(至今仍为中国大陆参加该赛事的最高奖获得者)。

回国后,他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奥运照片和回忆文章。年的第三届亚冬会,其彩色摄影佳作《冠军风采》获得尼康国际摄影赛的二等奖。这是他第三度获得国际摄影赛的大奖。年11月11日采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时,在警戒森严的情况下,他也拍出不少精彩照片,除了保证向新华总社发稿外,还有一作品获得黑龙江电视台《我眼中的黑龙江》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奖。

今天的周确已经退休,他曾经担任过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总编室编委、黑龙江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受到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并被评为黑龙江优秀记者、省十届“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摄影家全集》、《中国优秀编辑记者大全》等权威辞书均收入了他的事迹。

3、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手稿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四展厅里,展示着著名知青作家肖复兴当年的手稿。这几页手稿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知青成为著名作家的见证。

那是年7月20日,肖复兴在全国兴起的上山下乡大潮中,放弃了山西和内蒙,选择了北大荒。但是,这一选择让他心里没有一点底。小时候看过《冰凌花》、《雁飞塞北》和《北大荒人》的书和电影,对北大荒充满了诗意。那天是10点38分的火车,事情过去30多年了,至今他没有忘记这个时间。

肖复兴来到了北大荒上的三江平原,从福利屯下了火车,经过富锦县,颠簸了多里地,第一落脚的地方,就是七星河边。七星河是北大荒三江平原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和挠力河包围着一块方圆百里的沼泽地,和北大荒有名的雁窝岛对峙着的叫大兴岛。尚未进岛,由住在河边的当地老乡招待一顿饭。

那一顿饭吃的虽然是喷香的扁豆陷饺子,可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却是迎接他们的老乡光着脊梁,大老远地招手向他们热情地走来,胸膛中心处,一枚有一个茶碗大的毛主席纪念章,别在胸膛的肉里,令他们有些惊心动魄。他心想: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看看人家对毛主席的这份感情!

过七星河,大约走30多里,就到了他下乡的大兴农场二队。肖复兴看到七星河边有一片树林子非常美,美得有些像俄罗斯巡回画廊派画家的那些美丽树林的油画。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夏天,肖复兴和大家结伴专程穿过那片美丽的林子,到七星河游了一次泳。他的游泳技术并不佳,但那次游泳令他难忘。水中的鱼就在他们的身旁和他们一起游,他们很想抓住一条,可费尽气力,从来没有抓住过。

几乎每年冬天他们都要到七星河边去修水利。挖出路两旁水渠的土,用来垫在路上。更艰难的是冬天挖土,一镐下去留下像一个牙咬的白印,非常难刨。他们就用炸药崩土方。一次炸药炸飞的土块落在了他的腿上,幸亏是冬天穿着很厚的棉裤,只留下块伤疤,而没有伤着骨头,他称这块伤疤是在七星河畔留下的唯一纪念。晚饭后回到宿舍,第一件事就是写日记,把一天的感想都写了下来。

年,也就是肖复兴到了北大荒的第三个年的春节,外面的雪下得纷纷扬扬,路都封了,他们在连队里像与世隔绝一样。不知谁提议打乒乓球去,可找不到乒乓球台,最后,从食堂搬来合面蒸馒头的大面板,把它抬到连队的礼堂里,中间用一块木板作球网,“乒乒乓乓”打了起来。最后,只剩下他和大陈两个人了。两个人打球没有刺激,他俩叫起号来,谁输了谁到连队小卖部买一筒罐头来吃。吃罐头督阵,仿佛一下子有了观众的掌声,他们打来情绪了。那时他的球技不错,头一盘就赢了大陈,罚得他只好穿上棉袄、戴上皮帽,钻进风雪之中去买罐头。小卖部离礼堂不太远,可风雪太大,大陈抱着罐头跑回来时,鼻子都冻成萝卜头了。他们打开这瓶香蕉罐头,开了斋,一人两根,风卷残云般就把香蕉吃光了。

“这四根香蕉像给我们加了油点了火一样,球打得更来劲了。第二盘,我又赢了。他接着跑出去,我们四根香蕉又风卷残云般地进肚了。然后,我们再接着打球。我们已经记不清了,那香蕉吃得我们俩不知怎么搞的把我们的馋虫逗出来了。竟怎么也收不回去了……”

坚持写了四年日记后,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年的冬天,肖复兴回北京探亲。当时正要复刊的《黑龙江文艺》的编辑、后来《北方文学》的副主编鲁秀珍同志,为了筹备复刊的《黑龙江文艺》的第一期稿子,她偶然间在《兵团战士报》上看到了肖复兴写的那篇《照相》散文,觉得有修改基础,便不辞辛苦来找肖复兴。可喜她白跑了一趟。后来肖复兴从北京回来后,接到了鲁秀珍的来信。肖复兴很快就把修改后的稿子寄给了她,很快就在复刊后的第一期《黑龙江文艺》上发表了。应该说这是他正式发表的处女作,以前发表的散文多数都是在地方小报上。

年,肖复兴返回北京后在一所中学教书。他给同学们上的第一课,没有讲课本,而是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中国地图来。连他自己也惊异,他的绘图能力竟如此之好!他指着地图右上方如雄鸡高唱的鸡头部分,对他的这些陌生同学说:“我就是刚刚从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沼泽地,就是你们看见的地图上标着蓝色虚线的位置。现在,它已经有了小麦、大豆,甚至火车站。它就叫建三江……”

年,肖复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坐在鼓楼显得阴森森的门洞辟为的考场上,谁料到北大荒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又飘落在他身边呢?

那次写作试题是《重逢》。说来也巧,就在考试前一天,他和一位也曾是在北大荒工作过的朋友讲起要动手写的一篇小说。大概内容是一对北大荒知青,其中一位是华侨,在北大荒时相恋又分手,日后华侨出国又归国重逢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现在看来,那故事并不精彩,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却是那自古而今的故事中从来没有过的。因为那是只有他们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人才会发生过的事情。那便是当苹果下树的时候,为了让苹果能够安全无恙地度过北大荒的严冬,在春节火爆的联欢会上吃到香脆可口的苹果,他们把苹果放进刚刚要包心的卷心菜里。当卷心菜一圈圈叶子包起苹果,厚厚一团成熟了,那苹果便会比今天放进冰箱里保存还要新鲜。

在本世纪内鼓楼考试的那一刻,北大荒便这样神奇地出现在他的面前。卷心菜中的苹果,鲜红、透亮,像刚摘下来一样水灵灵闪着光。

年夏天,肖复兴的儿子呱呱坠地了。当他刚懂事的时候,那一年冬天北京飘起了难得见到的大雪。一天清早起床,儿子和他伏在窗前望雪。儿子惊讶地说:“雪下得这么大”,他随口说了句:“没有北大荒的雪大!”他儿子眨着惊异不止的眼睛问他:“什么是北大荒?”肖复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

肖复兴没有忘记,当年不过是为队里平白无故打成反革命的老农垦工人讲几句公道话,竟被工作组指责,甚至要打他反革命。许多相识的人见他如避瘟疫一样避开,而队上烘炉的铁匠老孙却默默地关心他、帮助他。一次大会结束,工资组照样批判他是“过年的猪,早杀晚不杀”。散会后,他孤零零走出会场,看见老孙正在门口等他,不由分说地拉上他家,炸了一盘花生豆,做了几样小菜,烫上一壶北大荒酒,然后对他说:“你放心,只要他们拉你上台批斗,我就上台陪你!”顿时,肖复兴流下了眼泪。

年肖复兴大学毕业,他再次重返北大荒时,首先找的人就是老孙。他永远不会忘记在他家吃的刚刚煮熟的苞米,喝的从井底取出的蜂蜜水……

今天的肖复兴,已经出版50多本著作,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大奖,成为著名作家,可他对北大荒的感情还像当年那样。

4年秋天,我们到北京找到肖复兴的家后,说明了我们为北大荒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意图,他一下子找出了他创作的20本书后,又为我们找到了这两页30多年前写的文学笔记。

4、归侨陈慧中当年用过的茶缸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里,陈列着一个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常见的茶缸,这就是印尼归侨陈慧中在北大荒时用过的。

共和国诞生的前夕,陈慧中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她从懂事起就受爸爸的熏陶,立志决不平庸度日。

当年,陈慧中的爸爸陈灼瑞在棉兰市做橡胶生意,是印尼华侨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陈慧中于年10月随爸爸回到祖国,就读于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准备参加高考。在一年多的补习中,学校两次考试,她回回名列榜首。正踌躇满志准备迈进名牌大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上大学变成了梦幻,上山下乡运动摆在了面前,她面对多处选择,包括受照顾到京郊的华侨农场,年,陈慧中带着行李和这个茶缸,毅然报名来到北大荒的八五二农场,立志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

来农场几天后,陈慧中发现这里充满了阶级斗争气味,从干部到群众总有人用“资产阶级臭小姐”眼光来看她。她明白了,在这里,她是被改造的对象。从此,她的心情越来越郁闷,走路、参加会议,去食堂打饭时都低着头,陈慧中成了连队里有名的“低头姑娘”。

转眼到了年,大学恢复了招生秩序,陈慧中见知青们都积极报名要求推荐上学,自己也动了心,她去报名时,连长严肃地说:“这就够重用你的了,还想上大学,你的出身能通过吗?”

她再也忍受不住了,一个人跑到空旷田野里,趴在草地上哭了起来,她失望了。年知青返城,陈慧中申请回印度尼西亚,爸爸把她安排到了香港定居。

陈慧中、张载村重返北大荒要建立两个“希望之光”助学基金会的消息传来,建三江和红兴隆分局几乎是以同样的热情欢迎了这两位赤子。欢迎队伍人山人海,服装整齐的长长的学生队伍挥动着鲜花,“欢迎、欢迎”、“感谢、感谢”的声浪响彻天空,彩旗与束束鲜花一起飘扬,这是近年来北大荒这片土地上少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建三江和红兴隆人民用这样的激情厚爱陈慧中和张载村这两位老知青,万人民币这个沉甸甸的数字里,包含着这对老知青几十年挥之不去、无法割舍的深情啊!

在“希望之光”助学基金启动仪式上,陈慧中和张载村把捐款亲手递到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的手里。一双双小手接过捐款时,似乎比从贫困爸爸、妈妈那里接过学费还激动,一滴滴激动的泪水悄然无声地落在了主席台前的地板上。

 陈慧中十分激动地对采访者说:在红兴隆和建三江农垦管理局启动了“希望之光”仪式回到香港后,数以百计的信件向他们的电子邮箱和家庭信箱涌来,读着读着,他们像是拥有了数百个孩子,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母亲和父亲!成了精神世界的最富有者。从此,他们除做生意外,年年都要抽出时间去一次北大荒,了解受资助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时间过去两年了,他们和受资助的每一个孩子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2年,就要有40余名受捐助的孩子参加高考了,他俩几乎把兴奋点全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关心这些孩子们的复习,关心这些孩子们的身体,关心这些孩子们所报的志愿……他们在香港焦急地等着,终于盼来了高考网上录取的日子。俩人紧挨着坐在电脑旁,陈慧中摆弄着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上的分数榜,高兴地说:“载村,快看,王启超分,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志愿肯定没问题了;杨欣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的志愿也没问题;蓝天义、段文亭、张立威……第一志愿报考的名牌大学都没问题……”看着、看着,他俩兴奋极了,受捐助的孩子中将有34名考入大学。

他们立即又来到了北大荒,果然不出所料,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不少首次入学的费用都有困难。尽管农垦总局也正在制定出台有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但陈慧中、张载村当即商定,从基金余款中给每一名受捐助考入大学的孩子元人民币现金,并表示,视他们进入大学的学习成绩和困难情况,将随时给予资助。孩子们紧紧簇拥在陈慧中、张载村周围,连很少掉眼泪的男生张兵也滴下了眼泪。他激动地说:“我爸爸、妈妈要种亩地才能挣这些钱啊!”宁玉同学赶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到后,没打开行李,没洗脸,没吃饭,第一件事就是给陈慧中和张载村写信。他深情地写道:“尊敬的载村叔叔、慧中阿姨,你们是在我最困难时候帮助了我,我一定像你们热爱北大荒那样热爱北大荒……”现在,受“希望之光”基金会捐助的在校高中生已有人了。从2年起,陈慧中、张载村每年都要到有他们捐助学生的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看望,鼓励他们发奋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奖学金,还鼓励他们假日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嘱咐他们从小就要学会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爸爸也来到了香港,在朋友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杂货贸易公司。陈慧中来到了爸爸的公司,在这里,她很快学会了做生意,储蓄卡上的存款额开始明显增大起来……

储蓄卡上的数值越大,她思念北大荒心思就越重。转眼到了0年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她参加完50多名在香港的北大荒知青集会回到家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荒友们相聚时跳啊、唱啊的场面,还有那《兵团战友胸有朝阳》的歌声总回响在她心中。

这时,她已经和曾下乡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印尼归侨张载村结婚安了家,俩人相敬相爱,心心相印,孩子也已读完大学有了工作。她发现爱人也没有入睡。她凑过去说:“载村,我想回北大荒看看。”张载村一下子坐起来说:“在聚会上我就有了这个想法,刚才睡不着也是在想这件事。”

第二天,夫妻二人分头给曾在七星农场下乡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知青打电话联系,约定了时间。0年6月2日在哈尔滨汇合,一起乘上了开往建三江七星农场的列车。三十多名当年的老知青一踏上三江大地,还没有见到农场的人,孩子般的性情就洪水般迸发出来,欢呼啊,歌唱啊,跳跃啊,在甸子里拥抱、打滚,狂呼:“北大荒,我回来了……”

热烈与激情过后,知青们在访问参观中开始关心了解起现在的北大荒来。陈慧中从留在北大荒的上海知青、现任建三江管理局工会主席孙瑛介绍情况中了解到,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北大荒的发展。同时也了解到目前的北大荒还有不少困难,比如兴办家庭农场以后,许多弱势家庭的孩子上学难……

陈慧中的心情沉重起来。慧中一回到房间就和载村商量:“我们的生活已经富裕了,我想拿些钱在你我下乡的地方各搞一个‘希望之光’助学工程,你看怎么样?”张载村高兴地说:“你想拿多少?”陈慧中爽口而出:“万元,二一添作五。”一贯沉默少语的张载村开怀大笑说:“慧中,咱俩怎么想的一样啊!”

赵国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荣誉委员、黑龙江垦区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

来源:黑土名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