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的前世为国营红光电子厂(以下简称红光厂)。
它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个项目之一,代号厂,信箱编号。
图1:红光电子管厂
年建成投产后,红光厂以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为主,很快便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电子束管骨干企业,是我国显像管行业的母厂、军用电子束管玻壳第一生产基地。
从两个成就便能很快明白当时红光厂有多出色:
一、该厂研发并生产了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
二、该厂负责了我国开展“两弹一星”计划时所使用的屏幕仪器。
过去红光厂的地位曾一度比肩首钢,享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
年改革开放后,红光厂联合其他几家企业成立了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搬迁至成都周边郊县。
工厂原址渐渐荒废,尚未搬迁的机器设备和伴随着红光厂建设的早餐店、广场以及居民楼等,也逐渐失去了当年的生机,成为了历史里的影像。
图2:红光电子管厂厂房
车轮继续向前,在旧厂逐渐沉寂的时间里,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命运也是大起大落: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公司完成销售收入8.3亿元,成功为国家出口创汇高达万美元,获奖无数。
年,公司挂牌上市半年便报出巨额亏损,募集资金亏掉近半,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纪录”。
年1月,红光实业惊爆“上市欺诈”丑闻,所有涉事相关人员均得到了应有的处分和制裁。
年,破产清算。
自此,红光厂的辉煌历史终成明日黄花。
图3:红光电子管厂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生代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电子管、显像管等上世纪的“人类智慧结晶”。过去象征着“新文明”的红光厂杂草丛生,失去了自己存在意义。在之后漫长的时光里,唯有墙上新增的涂鸦证明有人来过。
时代变迁带来新的需求
年,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加。同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表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当时成都虽然休闲娱乐产业发达,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但是缺乏一个好的平台。音乐家、艺术家等,总是在四川创作,到北京上海去搏杀。
在政府提出的多个解决思路中,其中一条是“利用一些老的资源,比如说我们也有在城市空间当中退二进三的一些老厂房,经过整合打造成新的创意空间。”
位于成都东区腹地的老红星厂片区,就在这个背景下被划入了成都市文化创意发展的规模片区。
老厂区处置思路
对于工业遗址的处置,或者说所有老旧建筑的处置,总结起来无非是拆房卖地、重装利用、低价出租三套办法。
那时的成都东区未规划地铁,这片遗址在交通方面甚至不如当时计划开通1号线的高新区和华阳镇;吸引人流量的困难加上周边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使得再有远见的开发商也不愿接盘,所以拆房卖地这条路走不通——何况该厂房还有如此多的废弃设备需要处理,这样势必将增加开发商的成本和工作量,大大降低他们能短时间回笼资金的可能性。
低价出租虽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成都那时并无太多政策或财税优惠傍身,与彼时的投资热土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并非创业福地。即使到今天,无论在世界强榜单还是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初创企业名单中,鲜见在成都发家的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家接手,即使写字楼修建得再高大上,周边配套设施再完善,价格再低,要想租出去也不容易,更何况该地块只是一个废弃的厂区。
这样分析下来,对原红光厂的处置思路只剩下了一条:重装利用。
图3:红光电子管厂重装前(四川画报)
年,成都市将原红光厂与文创产业结合,重点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项目名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与差不多同期出名并成为城市地标的北京艺术区有所不同的是,后者是外资、艺术家主导,由原厂回民食堂一处建筑逐渐向厂区扩张形成一整块特色艺术区域;而前者从一开始便走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成立公司统一运营”的工业遗址保护之路。
东区运营团队期许能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让它们融合现代文化创意,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
年5月,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四川有限公司签约,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确认入驻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年1月,东区音乐公园改造工程启动。为了保留当年厂房外观,项目组聘请了国内诸多知名设计师进行设计:
原研磨废水处理站变成了游客中心;老旧锅炉成了喷水池、手绘群;破败的厂房成了演艺中心;保留了干部警示录、烟囱、漏斗式水塔等标志。除此之外,还添置了火车头、歼教5型飞机、B43测高雷达等作为陈设展示。
图4:东郊记忆
年9月,“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运营。整体确立了七大业态,分别是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
在尚未正式运营之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先是举办张靓颖演唱会、国际流行音乐院校大奖等进行预热。
开园期间举办了“PANDAFESTIVAL成都电子音乐节”“成都青年戏剧节”等开园活动,吸引了海量游客。
而后不定期的Livehouse、艺术展览、商演小话剧等,保证了长期的人流量。
图6:东区音乐公园
年,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为“东郊记忆”,代表着园区的发展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的阶段。
由于东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其他相关内容逐渐聚集,从艺术平台到小剧场,微电影基地到摄影基地。该区发展目标随之调整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
截止年,东郊记忆已入驻家商户及企业,涵盖数字音乐、新媒体、展览演艺、文创教育、酒店餐饮各种产业门类。园区内时常承办各类文艺活动诸如音乐节、时尚发布会、艺术节等,自年起还成为电竞比赛的举办地。
从此,“东郊记忆”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借鉴意义
成都东郊记忆公园建成后,周边的各类基础设施也如同按下了“加速”按钮一般,将原先险些沦为“工业废墟”的东区变成了成都经济增长的“热土”,也间接促成了成都市未来发展的“东进”战略。
结合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到东郊记忆公园的重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一、“政府主导+政企协作”模式对工业遗址改造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助力
与北京厂、德国鲁尔区等其他工业遗址相比,成都东郊记忆偏向于“政府主导+政企协作”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城市寸土寸金大背景下,政府可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一整块大厂区更合理地进行保护、规划、改造、招商以及运营开发,同时与后续市政工程也能很好的对接。
二、未来的“工业遗址”利用需要因地制宜
工业遗址的利用并非只有“遗址保护”一条道路,我们也需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结合本地财政状况、历史文化与未来规划的基础上,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厂”“东郊记忆公园”。
尽管“遗址公园”是让“工业遗址”重生的一条路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同时也存在同质化风险。
我国上世纪留下的不少工业厂房,分布在西部的各中小城市及山区,至今空置率极高。先前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便有初创企业盘下了废旧厂房使用权,重新装修后作为办公、娱乐、洽谈业务的场所。在东部沿海和省会城市房价高起的今日,其他省市若想在未来的共富之路上抢占高地,可适当将这些闲置厂房作为存量资源盘活,整体出租给这些需要扩张根基的高科技企业。“引仙入陋室”,对本地各类经济的发展也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