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年代逐步解封的“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仍旧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三线建设是发生在上世纪年至年,短短的十五年间的一段历史往事。那是一段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一场绝无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工业建设。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这里是上古时期第一代蜀王蚕丛的故乡,蚕丛教当地百姓植桑养蚕。三线建设时期,境内的黑龙公社、青竹公社(现属黑龙镇)两个乡镇,在迎来了3个三线军工企业和1医院建设项目。
年1月,由成都厂(涪江有线电厂)负责包建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厂),通信地址信箱,在青竹乡附近的山沟里开工建造。第一年便完成“三通”,至年厂区基本建成,设备配套成线,具有研制生产的能力。厂主要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后又独立开发研制了67门类80多个新产品,并获得国家银质奖和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在当年,这里人烟稀少,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车间建的很牢固,宿舍却很简陋。起初大家住的是油毡棚,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未经处理的池塘水,照明则用煤油灯。后来,随着工厂正式投入生产,职工俱乐部、礼堂、职工宿舍、医院、学校、食堂、灯光球场、电影院、澡堂、菜市场、职工技校、招待所等一些设施也慢慢齐全,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城镇。
这座曾云集数千人的大厂深藏于峡谷之中,一度是连当地人都知之甚少的禁区。高大的围墙,坚实的大门,解放军战士荷枪实弹站立两旁,威武森严。工厂当时还生产一些卫星需要的零部件,为了保密,各生产车间下达任务都是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工人彼此间都不知道具体做的是什么。
进到80年代,随着国家军事战略的转变,三线军工企业在“保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针指导下,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厂开始自谋出路,寻找适合市场。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市场认可,产品滞销无人问津,年年亏损,于年进入政策性破产。
如今,再次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老厂,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看到的已是物是人非,到处是一片萧条。红砖的外墙,一排排的房屋,激昂的生产标语,爬满树藤的墙壁,休闲时光的舞厅、球场,还有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大院里处处都透漏着浓浓的年代感。
年代久远的楼房陈旧而斑驳,突兀而沉默;这里既非农村,也与现代城市毫不搭界。时光荏苒,辉煌不在,而今的这里,历史的风沙荡去了昔日的韶华,没有了火红的岁月,也没有了火红的歌,当人们的目光都投向山外的喧嚣时,这里的一切正复归初时的沉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