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这个月被各种扎心的热搜轮番轰炸:
从林生斌处心积虑发的一条微博开始,到徽州宴老板娘护狗、重庆渣父现形,以及吴亦凡代言被解约、有人借郑州暴雨一事恶意营销……
不少吃瓜群众的感受就是俩字:想吐。
在这个不安生的七月,星猫园长安安静静地看了一部在豆瓣评分9.0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每一集,采访者都会到达一个国家,感受那里的教育氛围。其中一集,纪录下以色列的教育现状。
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当中,犹太人一定不会缺席。像爱因斯坦、毕加索、马克思、弗洛伊德,还有扎克伯格,这些在不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都是犹太人。
可以说,犹太人是世界上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过去的那些磨难不仅没有摧毁他们,反而“越挫越勇”。
不管是孩子家长,还是年轻人,看完这集内容,都有着令人醍醐灌顶式的彻悟。
以色列,才是最大的移民吸收国
很多人还固执己见地认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移民的最好向往。
看了《他乡的童年》才知道,以犹太民族为国家人口主体的以色列,国土面积虽然比北京市还小,但却是地球上最大的移民吸收国。
在纪录片中,莫迪因市市长哈伊姆·比巴斯,当被问及“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占多大比重?”时,他脸上满是笃定与诚恳地回答:“占51%,我先投入在教育系统上,之后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等。”
在他看来,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在教育上,可以让居民和孩子们在所有层面上领先。
有如此大比例的教育经费投入,让以色列在各个领域的进步突显出来:
以色列是纳斯达克上仅次于美国的“创业大国”;
人口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是世界第一,还被评为全球受教育程度第二高的国家;
以色列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3%,诺贝尔奖得主却占世界的22%;
人均专利率最高,像U盘、滴灌技术、语音信箱、小番茄都是他们的发明……
这些成绩背后,和以色列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
很多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父母,举家移民以色列,图的就是这里的教育理念和氛围。
在以色列的一所幼儿园,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使用大人用的工具干活,比如锤子、螺丝刀。
使用这些真的工具,孩子们做出来的也是真的东西,和用玩具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也许你在学奥数
人家在尝试创业
我们身边很多十来岁的孩子也许在上补习班、在不同的兴趣班拼命考级。那么,以色列的同龄孩子在做什么呢?
以色列是一个“创业之国”,但创业并不是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之后才开始的。
在纪录片里,13、14岁的孩子看上去非常成熟,不止因为孩子们的知识量庞大,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
在一个名叫“GreenStart学院”的创业公司基地,里面有十几个创业团队,最小的13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
在创业公司里,这些孩子们的头衔不是CEO,就是创始人,然而96%这样的创新企业都会失败,尽管这个数字已经比全世界的普遍数字低。
在创业团队中,只有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不和工厂、成年人建立联系。
他们做工程,做电子产品,给机器人编程,同时也负责项目的公关,在商业部分努力地寻找赞助商。
这里的孩子会成长为一群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的人。
孩子们的创业项目很多都来自生活的需要,16岁的德维尔设计了一款当人困倦得睁不开眼睛时,能发出警报的仪器。
这个项目的灵感,就是观察到路面上有的司机疲劳驾驶,他希望自己的项目能成功,得到推广,“因为这样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参加创业活动,很多孩子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进来。对此,很多家长会有所保留,可孩子们才不管这一套。
14岁的机器人队组员阿米特骄傲地说:
“我已经在做以前我觉得在我的年纪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在这里教给我的东西,比九年制学校教给我的要多。
大家都明白这些东西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所以父母也接受了这样的我。”
创业总会分散孩子们的精力,我们这些当家长的肯定会有焦虑,以色列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有时会有点生气,因为孩子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创业公司了。
但是,当采访者问孩子:“你们还需要做学校留的家庭作业吗”时,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们往往要在晚上或更迟的时间来做创业公司的项目,一位16岁的CEO说:
“我们要清楚,创业不是取代上学,而是和上学一起进行的。”
孩子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主见,也有清楚的认知。
瞧,有时候家长总是习惯用自己的阅历和偏见去看孩子,其实,当事人比我们还要清醒。
我的责任是
让你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采访者走进以色列教育家德隆家,当她知道德隆家的孩子们可以自由决定作息时间时,特别惊讶。
11岁的女儿从8岁开始,晚上将近午夜才睡觉,早上7点起床。
这意味着孩子没有足够的睡眠,但是作为父亲,德隆说:“她要学习什么对她是好的,或者坏的。”
而德隆13岁的儿子也同样自由地决定上床睡觉时间,累的时候就去睡觉,也许晚上7点,或者凌晨1点,只要是他想的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
儿子说: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可以自由决定作息时间了,
我的父母给了我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他们相信我有这种能力。”
像平日使用手机和iPad是否会被限制之类的问题,儿子坚定地回答:
“我可以管理自己,我不会整天都用,因为我有自制力。”
教育家德隆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他说作为一名父亲:
“我的责任是,让他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不是告诉他每个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那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因为我想让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生物。”
看到这句话时,我久久反思,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过度地担心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对自己负责。这不正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缺少的基本信任吗?
这个恶性循环要如何切断,值得我们反思。
犹太妈妈和中国妈妈有相似处
犹太民族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教育、教育、教育。
犹太妈妈的角色尤为关键,这可能与中国妈妈有些相似,都是望子成龙,对下一代严格要求、给予厚望。
纳娃不仅是以色列高科技领域的白领,作为母亲,她同样重视孩子的教育。
在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照片,比如潜水,纳娃说:
“家长要向孩子们展示任何你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们可能不会样样都做,
但他们会知道这些可能性都存在,
之后他们可能专注于其中的一或两件事。”
孩子过12岁生日那天,除了吃蛋糕,去游乐场,纳娃还专门带孩子参观了一家创业公司。
孩子对于这次参观经历记忆犹新,等到他十四五岁时,也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还担任了CEO,后来孩子参加美国宇航局的比赛,闯进了半决赛。在以色列全国比赛中,还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面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纳娃非常清醒地认知:
孩子可能不会一直做这家公司,他们的公司也不见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他们学习到了这个过程。
大多数以色列人对于孩子的努力过程非常看重,而不会太在意结果,所以他们会说:
“尽你所能,如果这样你还是没有成功,
我会帮助你,我们再努力一下,
第一次没能成功,这没关系,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
毕竟你不会总是成功的。”
你有过失败的经历
所以我更看重你
我们可以在以色列妈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
即便孩子可能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只要成为自己就可以了。
我们家长对于成功、快乐,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理解,我们的定义比较窄,而在以色列,英雄是一些失败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再尝试的人。
就像前一阵,有三个以色列年轻人,自己花了钱去登月,但是失败了,但是这三个人瞬间成了以色列的英雄。
人们不会因为你失败了这个结果,而否定你所有曾经的努力。对他们来说,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以色列,包容的不是失败,包容的是再次去尝试,因为大家不认为那是失败,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所以要再尝试。
在以色列的一所大学,管理学院乌迪说:
“如果你失败并开始第二次创业,
你筹集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会给你更多,
因为投资者会认为你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你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你会更聪明了,犯同样错误的几率非常低。”
在以色列,学校是不会给他们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大家钦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在以色列,有那些连续失败的CEO,有的企业家可能直到第四次创业才成功。
失败是非常人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失败”这个词在英文中有消极的含义,但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就没有那么消极了。
希伯来语的“失败”可以指你在路上绊了一跤,你犯了个错误,或者你可能不成功,以色列文化对待失败的态度是,好吧,你失败了,那你现在要做什么,你要再试一次,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总体上,以色列文化并不把失败视为结局。当一个学生明白,错误不是世界末日,你就可以享受这种态度。
其实,教育并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也有上千年的教育积淀。
看这些和教育相关的纪录片,就像工作时间久了,要计划一次旅行,看看外面的风景,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调整,回来后可以蓄势待发地奋进。
以色列的妈妈和中国妈妈有相似,也有不同,并没有谁对谁错,同样,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个性,家长还是要多花些心思。
毕竟,爱孩子,就要想想如何教育才更好,让孩子在心胸疏阔的前提下,一点一点地成长。
星猫说
鸡娃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气息都已经快绷不住了?其实,这个暑假真是家长可以放松的时候,闲下来的时候别坐井观天,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换个角度来看待教育,蛮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