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信箱 >> 电子信箱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文史2021年第3輯總第136輯

来源:电子信箱 时间:2025/1/1

目录及摘要

滑动查看目录

關於東周器名“”及其異體的釋讀

——兼釋戰國文字“”和人名、複姓中的“”

李家浩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提要:東周時期,有一個器名之字作“”,其異體作“”或“”。古文字學界對“”及其異體的釋法,主要有兩種不同意見。在兩種不同釋法當中,根據有關情況,當以把這個器名之字“”及其異體所從“口”釋爲“肙”的省寫是可取的,它們在銘文中用爲“梋”或“鋗”,指盌一類器皿。“”字還見於戰國文字人名、複姓之中,也應該釋爲“梋”。此外,戰國竹簡文字中還有一個“”字也從“”,此字在簡文中用爲“”。

關鍵詞:器名肙梋鋗

談甲骨文中的單字借筆兼釋相關諸字

吴盛亞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

提要:借筆是一種特殊的文字省寫方式。本文對甲骨文中的單字借筆現象作了“封閉式”專題研究。通過觀察清晰拓本與比對字形,整理出已識字中存在單字借筆現象的41個字例(其中22例爲筆者新增補)。從借筆形式、類組特徵、同版異體等角度對每個字例作了細緻描寫。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借筆與筆畫延伸、粘連的關係。文中還對4個疑難字形作了考釋:1.從字形、類組特徵、辭例三方面對《村中南》上的“吉”字()作了補證。2.明確《合集》上的“祼”作,對比同類組“祼”與“”的六類寫法,認爲形中“示”與“祼”形共用了“示”字豎筆。3.指出將《合集》上的“”()拆分爲“(乇)”“(示)”“(口)”三個部件並不符合實際字形,、也與“示”“口”的寫法有别。形當拆分爲“(乇)”“(示)”“(口)”三個部件,其中“示”作勾廓寫法,下部的短横與“口”形的横畫共用,“乇”形的豎筆與“口”形左側的豎筆共用。以上兩例主要是分析考證字形結構、構形理據,力求達到“完全釋字”的理想狀態。4.將《合集》上的釋作,其中“斝”的一個“柱”形借用了“丂”形的筆畫。與的借筆形式類似,均是下方部件左上的筆畫與上方部件的筆畫共用。

關鍵詞:甲骨文單字借筆文字構形完全考釋

亶父至武王年代興周事迹考

程平山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提要:商代晚期,戎人之亂改變了商王朝西土的格局。亶父避戎徙周,棄戎狄之俗、模仿商文化而實現了由西戎向華夏的巨大轉變。季歷任周方邦君40年,在帝乙的扶持下伐戎有大功,獲封西伯,奠定了周在西土的顯赫地位。帝辛忌周,季歷被困殺。西伯昌(文王)任周方邦君25年,前11年繼承了季歷的事業,致力於伐戎、和諸侯;西伯昌被囚7年,以宣誓效忠與行賄獲釋;獲釋後“受命”7年,替商王伐叛邦,壯大了周的實力與聲威。武王繼承了文王的事業,商忌周周,武王第4年周率先發難滅商。史實表明:商代晚期的西土之亂葬送了商王朝。商人扶植周人克戎,隨着周實力走向强大,而商實力不斷削弱,商、周成爲對立物,互不相容。帝辛爲了抑制周,與周三世構仇怨。商在長期戰争、災患、内政荒廢的情況下衰落,於是周替代商成爲必然。周伐商與商滅夏有許多相似之處,周武王稱頌成湯的“受命”與德,並將周伐商比於湯伐夏,時勢造就了文王、武王師法成湯。

關鍵詞:周人年代興周事迹商人

秦代私記人稱使用現象初探——以里耶秦簡爲中心

祁萌

(北京聯合大學歷史文博系講師)

提要:里耶秦簡私記、私檢中常以“季”“柏”指稱收信人,其中的“季”“柏”當爲收信人的排行或字。使用排行或字避諱他人私名的做法,在里耶秦簡私記中比較常見,源頭之一可能是先秦貴族的交往習慣。里耶秦簡私記的寫信人和收信人多爲官吏,又以各類書吏爲主,亦涉縣尉、縣丞。寫信人往往需要以私名自稱,對於收信人則要避諱其私名,藉以象徵和維繫雙方之間相對性的尊卑關係。里耶秦簡中的私記當以遷陵縣當地爲主,但亦有來自遥遠外地者,在稱謂的使用方式上有一定共性。睡虎地秦簡戍卒家書、嶽麓秦簡“學爲僞書案”僞書等也是私記或相近文本,同樣存在類似做法,“質日”等資料中亦存在類似的避諱現象,説明自稱私名並選擇性地避諱他人私名在秦代是一種時人普遍遵守甚至相對内化的行爲習慣。

關鍵詞:里耶秦簡私記私檢人稱排行

星象中的官制史:執法、上相與漢唐間的宰相制度變遷

吴曉豐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執法、上相與房、斗二宿是漢唐星占實踐中常用來標識宰相身份的星象符號。《春秋元命苞》中所言星官體系是對秦漢朝政構造的模擬。在漢代的制度背景下,三公作爲宰相,成爲執法、上相等星變的事應對象,並延續至魏晉之際。以尚書取代三公,重新界定星官理論中宰相的事應對象,這一知識的更新進程完成於東晉南朝。北魏前期對執法、上相等的占測,常採用指涉模糊的星占占辭,其事應對象多爲宗王、代人貴族,太和遷洛以後則將處於權力中樞邊緣的人物排除在事應對象範圍之外。在唐代及其以後,這套知識的更新進程仍在持續展開。漢唐間執法、上相等的星象意義及事應對象的變化,揭示了星官理論與職官制度間的互動關係。通過觀察古人建構、描述制度的知識史,可爲官制史研究另辟新路徑。

關鍵詞:執法上相天文志星官理論宰相制度

晚唐五代宋初定難軍政權的形成

岳思彤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唐末時期,任職於夏綏的党項人拓拔思恭自藩鎮内部起事奪權,開啓了夏綏藩鎮脱胎爲新的定難軍政權的進程。隨着拓拔思恭的上臺,夏州舊吏經歷了權力中心與邊緣的交替。五代以後王朝政治中心的東移與政治局勢的轉變,兼之本地蕃族人口的膨脹,促使繼任節帥調整定難軍屬下夏、綏、銀等州的政治、戰略定位。在軍隊系統整合與南部防綫的構築中,蕃部參與得到了提升。定難軍的相對獨立與逐步邊緣化,使其官員任職出現相對封閉、世代膠固的趨勢。軍府自行攝授散、試、憲官,與朝廷正授形成了兩個各自遷轉的序列。諸多變化的相互作用,推動了與唐代夏綏藩鎮相異的定難軍政權的形成。

關鍵詞:定難軍夏州蕃族

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的編撰、刊刻及流傳再探

——以“臨川本”與“杭州本”關係爲核心的考察

劉成國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教授)

提要:本文利用若干新見史料,重新梳理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的編撰、刊刻及流傳情況。北宋薛昂於徽宗重和元年奉詔編撰王集,至宣和四年已經完成。王珏主要根據薛編遺稿、家藏遺文,刻成《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此爲“杭州本”,也即今天流行的《臨川先生文集》祖本。詹大和於撫州所刻“臨川本”王安石文集,並非王珏所刻底本,只是校本之一。其卷數應爲一百八十卷,分前後集,其版式、篇目、文字等與王珏刻本相差極遠。以《能改齋漫録》《清波别志》等所載王安石詩文與“杭州本”對覈,略可見“臨川本”“杭州本”之異同。南宋孝宗朝後,諸本並行。明代以後,王珏“杭州本”一枝獨秀。何遷本翻刻的並非南宋詹大和“臨川本”,而是元明遞修的“杭州本”。

關鍵詞:王安石文集薛本臨川本龍舒本杭州本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抄刊本考述

顧宏義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

提要: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帙繁富,分數次上進,然因史料有闕等原因,致後人對李燾分次上進《長編》之過程與其卷册情況,以及南宋時期抄録、刊印等的理解存有分歧。爲此,本文對李燾歷次上進《長編》稿本經過及其卷帙,南宋時期的官私抄本、刊本流傳以及今傳兩部宋刊《長編》節本間關係等問題詳作考述,並辨析今日學者提出的“十朝《長編》”、南宋後期宋廷所藏《長編》爲“七朝本”諸説,指出其説法不能成立。最後探討了記載南宋史事之《長編》與佚名《宋史全文》之關係。

關鍵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稿本抄本刊本

臣服或毁滅:使臣見殺、遭囚視閾下的蒙元對外政策再檢討

温海清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提要:蒙元在對外交往中推行六項事大要求,對方若接受便降藩臣服,拒絶則亡國毁滅。抗拒六事要求的諸多政權,幾乎都出現過殺害或囚禁蒙元使臣的事例,由以形成一種近乎模式化的故事:蒙古遣使移書招諭在前,若遇殺使毁盟則罪責在彼,武力相加於後而覆亡必至。本文重新檢視此類故事,就蒙元對外政策再予檢討。蒙古不斷對外征伐,主要受欲圖征服世界的“天命觀”和成吉思汗“大札撒”這兩大因素的影響。與蒙古向西征伐所短暫接觸的諸種政權不同,蒙古與金、蒙元與南宋之間接觸對峙持續數十年之久,雙方關係的走向呈現出階段性變化和更豐富的可能性。金、南宋本可走向臣服而維持其統緒不墜,金皇帝可降藩爲河南王,南宋或可稱臣納貢。

關鍵詞:蒙元對外交往六事殺使囚使

明代庶吉士留館因素分析

李思成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明中期以後,翰林官除由一甲進士例授外,主要從庶吉士中選拔“留館”而來。但留館的標準如何,史無詳文。據現存明代史料分析,在影響庶吉士留館的因素中,考試成績居主導地位,地域出身亦得兼顧,政治事態影響較小。有關考試包括館選、閣試,及更早的殿試、會試。地域因素體現爲針對庶吉士多的南直隸和浙江有“一省不能盡留”的限制。萬曆以前,選留過程受政局干擾不明顯,大體實現了客觀公平。但萬曆以後,由於時政日趨衰朽,庶吉士的留館規則也受到了一定破壞。

關鍵詞:明代庶吉士翰林官留館科舉

先秦楚國的須複氏

劉洪濤

(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暨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提要:《左傳》昭公十三年楚國人名“須務牟”,舊皆認爲“須”是氏,名“務牟”。本文根據民國時期公布的戰國楚國銅器須生鼎蓋銘文中人名“須生”和最近發表的戰國楚系姓名私印人名“須加”,認爲“須務”就是“須”,是一個過去未曾發現的複氏。這三個人都是先秦楚國人,説明須氏很可能是先秦楚國的氏族。

關鍵詞:須務須楚國複氏

弭仲簠考釋

高中正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提要:弭仲簠今已不存。通過梳理該器的發現、流傳及著録情況,可知它的銘文著録,以阮元積古齋摹刻《鐘鼎款識》最善。根據摹本的比對及其他出土資料,銘文中宋代以來誤釋爲“音”之字,應改釋爲“璧”,讀爲“辟”。此外還對其中“鑆”“弁壽”“即”等語詞加以討論,並重加釐定全文韻讀。

關鍵詞:弭仲簠鐘鼎款識璧辟字詞考釋

北朝碑銘裏的俗人維那

嚴耀中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

提要:佛教東傳後,它的組織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除了被行政體系裏僧官制度所管控外,北朝石刻碑銘裏出現的大量由俗人擔任的維那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維那作爲教團裏的神職人員,理應由受過具足戒之僧侣擔任;但在華土,尤其在北朝,卻在諸多碑刻銘文裏被證實係由俗人爲之,且名目繁多。如此特别的宗教現象雖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和記録,但並未有專門討論。本文在廣泛引證的基礎上,對俗人維那顯現之背景做些闡釋,認爲這與當時律學滯後、僧官制度、社會觀念、基層信普遍自行組織的邑義,以及政治上的二次滅佛事件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關鍵詞:北朝碑銘俗人維那背景

北朝碑石所見“民望”“平望”考

陳鵬

(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副教授)

提要:在北朝碑石題名中,存在“民望”“平望”等頭銜,且至少存在郡、縣二級,可能還有“州平望”一級。作爲被官方承認的身份,“民望”“平望”不是朝廷評定的士族郡姓,亦非部族酋長,而是北朝地方中正評定鄉里大姓的結果。這些鄉里大姓,包括地方士族著姓,也包括非士族的豪强和部族酋豪。“民望”“平望”的評定,是對北朝門閥制度的補充,也是北朝對中正舉士的創新,對州、郡、縣長官選置僚吏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北朝造像記民望平望

完顔撻懶死事之訛變

——《金史》與宋代文獻記載的對讀

邱靖嘉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提要:金熙宗天眷二年的撻懶反案是金初政治鬥争中的一件大事。關於撻懶之死,《金史》稱其自燕京南走,追而殺之於祁州;而宋代文獻卻説他曾北逃沙漠。本文通過稽考宋金史料,認爲應充分注意《神麓記》和《金虜節要》的記載。撻懶從燕京出走兵分兩路:一方面,令府兵及家人、部曲詐趨涼陘,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撻懶父子坐車從虎北口潛出,實欲赴闕覲見熙宗。但因人告密事泄,以致撻懶被擒,下獄賜死。前一路疑兵“至沙漠儒州望雲涼甸”亦被攔截,後因宗弼奏報將撻懶出走定性爲叛亂,僅言其北竄事,從而産生了撻懶北逃沙漠之説。相反《金史》的“南走”説卻得不到其他史料的佐證,當屬可疑。

關鍵詞:金熙宗撻懶宗弼政治鬥争

《文史》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文史》订阅方式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38元/期,元/年)

《文史》投稿方式

来稿请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编辑部收,邮编:。

投寄纸质稿的同时请向编辑部电子信箱投送电子稿。

电子信箱:wenshi

zhbc.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