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信箱 >> 电子信箱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小镇鸿雁漫说塘汇邮电所变迁

来源:电子信箱 时间:2022/12/30

潘成旗

1

在互联网和电话还没普及之前,邮电曾是中国老百姓唯一的通讯服务平台。

在那年代里,各地城镇都建有大大小小的邮电(局)所,我们塘汇镇也不例外。

据资料显示,塘汇邮电所成立于年,是嘉兴邮电局派驻塘汇的分支机构。主要承办邮政以及电讯等业务。

塘汇邮电所最早设在“西塘汇”老街下岸的63号上,由一间约40平方的民房组成,车厢式大统间,坐南朝北,南面滨临塘河。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记忆,用CAD绘制的一张当时塘汇邮电所区域以及所内的平面图,虽然细节不能全部一一复原,但大致是“八九不离十”。

从邮电所门口进去,迎面是一个长条型的高低柜台,外高内低。柜台外侧桌面上常设有圆珠笔、浆糊瓶等文具,顾客可以在此写信、填表、黏贴邮票等。柜台右手边还有一架电话,这是留给市民打长途电话用的。

柜台内侧是工作平台,工作人员此接待顾客和办理各项邮政业务。柜台左边留一通道,进入所内,右边是电话总机、计重用的小磅秤、以及保险箱之类器具。

另一侧摆放几张办公桌、椅等,工作人员常在此分拣邮件和报刊杂志等。

2

在建国后近四十年内,中国邮政的邮资一直保持不变。其中平信本埠(指嘉兴市本级范围)贴4分邮票;外地无论天南地北,只要贴上8分邮票就可以将信寄到中国境内任何地方。

寄挂号信和航空信邮资要贵一点,但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一般都寄平信,哪怕姑娘小伙两地谈恋爱、还是夫妻工作分居两地,书信往来甜言蜜语、卿卿我我内容相当私密,但也不会寄挂号信。

一封普通平信就能平安收到,从不担心信件失密或丢失。可见那时候人们的纯朴感以及社会信任度是现在社会无法比拟的。

当时镇上设有两个邮箱,一个在东塘汇公社大门对面的街口,另一个就在邮电所门口。当人们写完信、封好信封,贴上邮票投到这两个信箱内就可以了。

邮电所工作人员每天“上午九点钟、下午二点钟”两个时间点去开启信箱取走这些信件,然后集中起来打成邮包,通过上午和下午开往嘉兴的客班轮船,将邮包发送到嘉兴邮政总局,再从那里分发到全国各地。

如果没有现成邮票,就只能到邮电所去购买,然后贴好邮票将信直接交给所里工作人员就行了。

不过,对当时塘汇邮电所来说,最大工作量主要在于送信和发报纸。

塘汇邮电所管辖两个镇区(塘汇与太平桥)以及十六个自然村(大队)范围内的邮政递送业务。当时工作条件很艰苦,一开始连辆自行车都没有(大概到七十年代才配备邮政自行车),送信全凭邮递员步行完成。

记得当时邮递员有几个人(包括后来一些临时聘用的邮递员),他们走村窜户,把信件递送到千家万户,给人们送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也带来了人间的温馨和快乐。

古时候人们曾把传递中的书信比作“鸿雁”,解放后人们又把邮电工作者比作“鸿雁”。那么,塘汇的邮电人就是我们塘汇镇的“鸿雁”。

魏凌云年轻时代的照片

3

说起塘汇的邮递员,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魏凌云”先生了。他是我们塘汇镇的一位老邮电工作者,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认识。由于脸上长有络腮胡子,因此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魏胡子”。

魏凌云先生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县的一个报务世家中,父亲曾是中国第一代电报报务员。他初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报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军去了抗日前线,在一支抗日远征军中担任电报员。以现在视角看,魏凌云先生也曾是当年的一名抗日勇士。

抗战结束后,他重新回到地方上,先在烟台电报局工作,后来调到杭州电报局。由于他具有头脑灵活、手指敏捷,编码熟练等特长,深受上司器重。

年,蒋经国在莫干山举办一期青年军骨干训练班,魏凌云被选派去担任电报业务教官。不过,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后来成为他政治历史上的一个“包袱”,给他的人生带来无比烦恼与痛苦。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他的历史进行多次审查,最后结论是属于“一般政历问题”,然后被下放到了嘉兴。一开始他曾在双桥、东栅、七星、栖镇一带当邮递员,直到年才调来塘汇,于是他举家迁往塘汇。

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身材高大、身背邮包、满面胡子的中年男人出现在塘汇人面前。他每天走家窜户,默默地给大人们送信件、发报纸。

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魏先生的,他给我家送过好多次信。那时我舅舅在四川工作,每当看到魏先生肩背着邮包出现在我家门口时,我就知道舅舅来信了,于是欢声笑语荡漾在家里头。

文革期间,魏凌云又因历史问题遭到冲击,好在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邮递员,造反派也没有更多地折磨他。他就这样一直送信……送信,直到他年退休为止。年魏凌云先生因病去世,走完他艰辛的人生,享年88岁。愿魏先生在天之灵安息!

4

塘汇邮电所在文革之前以及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业务量似乎并不大,这是与当时的塘汇镇的经济没有发展有关系。直到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像春风一样吹遍祖国的大地。

压抑千年的中国人民“解放了思想”,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劳动力和创造力,使得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邮电业也是如此。

从年至年的二十年中,是我国邮电业最辉煌时期,这些变化和成就也同样发生在塘汇邮电所。

首先,由于文化的解禁,全国出版物和报刊杂志剧增,人们订阅的报刊杂志数量成倍增加,邮电所每天投送的业务量比以前有大幅度递增。记得年,光我一个人就订阅了《芒种》、《译林》、《无线电》和《文艺报》四份报刊杂志。

我家住在塘汇,邮寄地址我都填写家里的住址,因此都是由塘汇邮电所的邮递员将这些报刊杂志送到我家的。除了我之外,塘汇镇上也肯定有不少爱好知识的朋友订过报刊杂志。

每当我拿到这一本本崭新的杂志和一份份透着油墨香的报纸时,除了感谢出版商和作者外,心中也不免升起一种对邮电工作者那份辛勤付出的敬意,尤其在风雨和冷雪天气之时。

其次,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当时社队企业和个私经济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我们塘汇镇也有不少社办企业和私营企业。可以想象在这经济大潮突起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经济信息在传输?也不知有多少信函在往来?更不知有多少物资在流动?

当时互联网还没有进入中国,电话和手机也没有普及,更不用说像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购平台了。当时能担当这些服务,也只有邮电部门。

记得年,我向河南郑州的一家校办工厂邮购了一批电子元器件,我就是通过塘汇邮电所向那边汇款;后来那边发货过来,他们也是通过邮局把货邮寄到塘汇邮电所。那一天我拿着邮电所送来的《包裹取件单》到塘汇邮电所取货时,看到邮电所的货架上堆满了物资,有的是镇上企业寄往外地去的、也有像我这样外地寄来取货的。

当时有不少外地人在塘汇镇打工,这些外地打工者不免也要通过邮电所向自己老家汇款。

现在想起来,这些不就是现代网购业和远程支付的最早雏形吗?

5

最后再说说电讯业务。过去邮政和电讯不分开,所以叫“邮电局(所)。当时的电讯业务主要有电报和电话。以前电报价格极为昂贵,是按发报字数计价,老百姓平时不常使用,除非家里摊上大事,才舍得去拍个电报通知远方的亲友。因此当时电讯业务主要集中在电话上。

据我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塘汇电话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乡自建的,主要用于乡政府与各村大队之间的联系,总机设在乡机管站内。另一个是邮电体系,主要承接镇上一些企事业单位用户,总机设在邮电所。那时候电话机都是手摇的,外挂两个像盐水瓶大小的电池。

总机那头也是人工操作,主要靠值班接线员帮助转接。这边电话机摇一摇,总机那边对应的端子上有个小盖子掉下来,并发出“滴滴”的声音;于是值班的接线员拿起耳机和话筒询问对方要接哪里;当知道第三方单位后,接线员把有接线功能的插头插到第三方端子上,并向那边发出信号;这时第三方那边的电话铃响了,等那边有人接起电话就形成了“要话方”与“接话方”的语音联系。

在一个体系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只需通过自己的总机转接就行了,而跨体系的联系,就需要这头总机呼叫那一头总机,再由那边总机呼叫“接话方”电话才能形成。

那时候的长途电话就是这样一地连接另一地、一层一层总机转接过去才打通。所以那时打一个长途电话往往需要半天时间,有时候还占线,那就需要等更长的时间。

可见当时的通讯效率有多低、速度有多慢!

这样的打电话方式,过去塘汇镇上的人都经历过,塘汇邮电所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走过来的。大概到年前后,塘汇镇两个电话体系才归并起来,总机就只留下邮电所的那一台。

进入八十年代后,有一种叫“脉冲”的电话替代了之前的手摇电话。脉冲电话上有个拨号转盘,用户拨转盘上不同的数字,可以激发出一组脉冲信号。

总机那端接收到这组脉冲信号后,会自动检索和识别信号,然后会自动转接到相应要的电话端子上,实现了自动交换。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工接线成本,而且也增加了电话装机容量。

此时电话才开始慢慢普及起来。但当时电话初装费大致在元左右,一般家庭只能“望而却步”,所以当时塘汇镇上没有多少人家能装得起电话。

住宅电话的真正普及大约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那时候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电话机升级换代,数字程控电话全面替代了脉冲技术,不仅通话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装机容量也是成百倍地增加。

此时电话初装费开始有所下降,促进普通市民装电话的积极性,从此电话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塘汇镇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居民们纷纷到邮电所去申请装机。

在一个时期内,塘汇邮电所的电信业务剧增。装机涉及线路架设、入户装机等工作,邮电所线路班工人一时忙不过来,只得请市局线路队的同行前来帮忙。可见当时业务繁忙与兴旺。

由于业务量不断增加,塘汇邮电所原址的体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因此年经上级批准,塘汇邮电所从“西塘汇”老街搬迁至永政桥南堍的新址(后来门牌编号为“永政路号”)。

年9月,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国家邮电部拆分成邮政与电信两大块(行内话叫“分营”),从此开始塘汇邮电所也分成了“嘉兴邮政局塘汇邮政所”和“嘉兴电信局塘汇电信营业所”两个单位,但营业仍合署在一起。

其中“塘汇邮政所”年被升格成为“嘉兴市邮政局塘汇邮政支局”。

再后来,由于永政路地块开发改造,“塘汇邮政支局”的营业地点迁移到了现在的塘汇街道“养正路78号”。

以上就是位于养正路78号上的塘汇邮政支局

6

时光飞驰,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社会进入了信息科技化时代,世上之事瞬息万变。互联网、光缆、电脑、智能手机、机器人等高科技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过去我们连听都没听到过、或者曾经当作天方夜谭的事,现在也都变成了事实。

比如:过去我们曾经翘首以盼等待远方亲人的书信,现在只要一份电子Eail邮件几秒钟时间就可以传送过来;还有像视频电话、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