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baidianfeng.39.net/a_qwzj/220507/10785870.html电子邮件,是一些伏案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工作形式,同时它也自带一些隐形指标。一方面,那些信息是人们完成工作的必要保障;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任务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大量涌入,无疑也是一股巨大的压力。但原先的情况并非如此。过去,管理人员虽然也会通过计算机来创建或者查看报告以及账目,但工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给客户打个电话,或者动身与企业高管会面等等。电子邮件改变了这一切。收件箱成了一种新的待办事项列表,甚至成了新任务的一种网关。每当有新邮件出现,总会在某处引起一阵小小的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又有新要求来了:来自老板的新任务、来自同事的新请求、来自人力资源的新通知、来自管理层的新公告、来自陌生人的新邀请等等。我们始终是被动的,在毫不知情时被吓一大跳,然后被迫进行处理——哪怕只是选中再删除。电子邮件量的增长,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吹嘘资本。比如人们口中那句“我一天能收到好几百封邮件”——虽然这是种抱怨,但同时也是种夸耀。生产力标志着个人价值,而电子邮件则成了一种简单的生产力衡量指标。保持收件箱始终为零是一种意志力与效率的体现,而对每一封新邮件进行分类,则能让大家的办公氛围像指挥部或者急诊室那样专业而严肃。最近,Slack等群件应用程序试图将工作邮件升级为聊天室形态,但这还仅适用于组织内部;来自外部客户、供应商或者同事的邮件,仍然无法顺利融入进来。但是,如果这一切在根源上都是错的呢?也许邮件系统已经被这个糟糕的工作环境毁掉了。办公室让电子邮件成为一种折磨;但在家中,邮件的身份则变成一种机会,代表着来自企业的消息。我们不再把它视为压力,而是充满好奇地想了解其中讲了些什么,并判断这些提议、通知以及邀请是否有价值。目前最受欢迎的电子邮件方案,包括Gmail以及Outlook,都是优先为企业使用场景所构建的,同时兼顾家庭邮件需求。但在雅虎与美国在线两家在互联网竞争中惨遭淘汰的老牌厂商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情况终于有了一点点变化,作为最后的消费级互联网遗产,他们希望重新设计电子邮件以使其重新回归家庭环境,或者说把邮件从工作压力的手中重新夺回。电子邮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直到25年前的互联网商业化之后才真正走向普及。当时,自由通信还是个神奇的玩意——不信各位可以回忆回忆,那时候还有《笑话大全》这类书。身边有不少大人能够靠着这样一本书横行朋友圈,可见那会信息之闭塞。而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之后,个人通信转移到了消息与应用层面。与电子邮件相比,文本与即时消息能够让用户更好地与亲朋好友开展交流。以往常见于电子邮件当中的照片与文件附件,如今也被应用及社交媒体所取代。这种转变完全有可能彻底扼杀掉个人邮件的生存空间,但邮件最终还是顽强生存下来,甚至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这也使其成为一种简单的身份标识:只需要输入自己的电子邮件,即可在各个应用程序、网站、服务或者商店当中拥有自己的可验证身份。换言之,邮箱开始变得如同指纹一样恒定而固有。此外,电子邮件也成为各类组织(从全球在线零售商到地方政务办公室)发布信息的最佳方式,能够快速把内容传递给客户及其他宣传受众。因此,几乎每个人在个人电子箱里收到的消息,都来自商业来源(占比高害90%),例如银行对账单与水电费账单、在线购物收据以及发货通知、来自大型商店与当地餐饮的促销与优惠券、乃至通讯与订阅服务提醒等等。即使是以个人名义发来的内容,他们也很可能是某个机构的代表:例如来自学校的通知、来自业主大会的通报等等。但与办公室邮件不同,这类邮件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人们确定有哪些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239.html
上一篇文章: 电子化不等于环保寄Email看Net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