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信箱 >> 电子信箱介绍 >> 正文 >> 正文

汉语大词典中古词语疏误例说

来源:电子信箱 时间:2022/6/16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汉语大词典》中古词语疏误例说

吴松[]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其义项、释义、书证都有很高的质量,能够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此书虽经订补,但存在的疏误仍然不可忽视,学界已经准备予以修订。本文借助一些中古例证,揭举此书存在的错误转述古代注解、采信前人错误观点、望文生义、释义过简等几类缺憾,希望能够引起修订者的重视。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疑误;分类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历史性的大型语文辞典,该辞典注重阐释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基本做到了义项完备、释义确切等要求。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即成为人文学者的必备工具书。由于词目浩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此书仍存在一些疏漏,学界已准备展开修订工作。笔者在使用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谨在此以例说明,希望能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一、未准确转述古代注解

《汉语大词典》不少义项直接来源于古书注解。为古书作注,是我国学者的优秀传统,《诗经》毛传郑笺、《汉书》颜师古注、《文选》李善注等古书注疏都包含着大量可贵的训诂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今天确定古汉语词义的重要依傍,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作注使用的语言,与今天辞书的诠释语言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能将古人正确的注解准确转换为相应现代表述,便会造成释义不确。

  《大词典》第一义为“遍地”,引例为《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亘地称皇,罄天作主。”李周翰注:“亘,徧也。”[2]

按:“亘地”的意思是极尽天下之地,是述宾结构,而非偏正结构。李周翰注中的“徧”同“遍”,作动词使用。现代汉语“遍地”的所指是到处、满地,郊祀歌用于祭祀天地,有歌功颂德的一面,“亘地称皇”是广有四海而称皇的意思。

  《大词典》第一义为发型:“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引例有《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陈书·韩子高传》:“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等。[3]

按:该义项的描述对象不够准确,束总角发型的应是未成年人。根据礼制,男子未冠者均总角,也就是说未成年人都要总角,《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4]《诗·齐风·甫田》中总角者不多久便成年,可见他当初是少年,而非今日所谓儿童。《陈书·韩子高传》中韩子高时年十六岁,今日应称之为少年。以下二例“总角”者也是少年,《世说新语·品藻》:“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5]《旧唐书·李日知传》:“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6]

《大词典》将“总角”的对象界定为儿童,在古代释义合理,但在现代是不够准确的。《大词典》对“儿童”的解释很好地体现出来该词古今的差异:“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由此可知,《大词典》“总角”第二义为“借指童年”,同样也是不准确的,应是借指未成年。

  此词又作“翘勤”,《大词典》释义为“殷切盼望”,引例有三。晋潘岳《西征赋》:“徘徊酆镐,如渴如饥,心翘懃以仰止,不加敬而自祗。”唐司空图《寿星述》:“今上喆御临,元勋振服,英衮赞翘勤之旨,幽人荷旌贲之恩。”明屠隆《昙花记·法眷聚会》:“老爷远游良苦,夫人亦厉志熏修,庵主朝夕翘勤。”[7]

按:释义与三个语例均不相符。潘岳《西征赋》“翘懃”是形容作者仰慕想望的心情,没有“盼望”之义,“翘”字言心中企望,“懃”则表示情感浓厚。这句出现在《西征赋》的总结部分,刘良注:“酆鄗水名,如渴如饥者,思贤人而仰止之,虽无所加敬,常自祗惧也。”[8]所谓“如饥如渴”,是指访求先代圣贤的遗迹,追慕他们的德行功绩。

《大词典》将此词解释为“殷切盼望”,是对《西征赋》李善注“企伫也”的误解[9]。“企伫”有两个义项,急切盼望和因景仰而伫立,李善所指应为后一义项。《大词典》“翘勤”条所引三例,后两个语例是精勤、刻苦之意,符合《汉语大词典订补》“翘懃”条新增义项“精勤不懈怠”[0]。

二、采信前人错误观点

在吸收前人成说时,辞书编者还应注意辨其是非,如果真伪并录,甚至舍是而取非,就会导致词条释义产生偏误。

  《大词典》第二个义项为“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引例有三,《魏书·律历志下》:“测影清台,悬炭之期或爽。”梁简文帝《江南思》诗之二:“月晕芦灰缺,秋还悬炭轻。”杨慎《丹铅总录·悬炭》:“悬炭,古候气法也,今绝其法,而人亦罕知其事。”[]

按:《大词典》解释的出处是《史记·天官书》所引孟康注。炭古代指木炭或灰,木炭或灰吸收水、蒸发水的能力比泥土强。根据孟康注,冬至日干燥的情况下,炭所在一端却变重,这不合常理。笔者认为《史记》同处的晋灼注较可信,晋灼引蔡邕《律历记》云:“候钟律权土炭,冬至阳气应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先后,五日之中。”蔡邕认为“土炭”为一物,冬至日土炭变轻,所在端上翘,夏至日土炭变重,所在端下垂,而发生变化的时间可能有五天的误差,这种说法合于事理而不流于玄虚。

炭与土受湿重量都会变化,要通过湿度的变化测知季节转换,可行的做法是以重量变与不变的两物对比。那么与炭比重的是何物呢?《淮南子》记载是羽毛,卷一六《说山训》:“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2]《汉书》则中有线索显示是铁器,卷七五《李寻传》:“政治感阴阳,犹铁炭之低卬,见效可信者也。”[3]

孟康注的说法,还与其他典籍的记载相违。如《大词典》所引梁简文帝《江南思》诗说秋后炭将变轻,我们发现的其他典籍都记载秋冬炭变轻,而夏季湿度大炭变重:《淮南子》卷三《天文训》:“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4]《淮南子》卷二〇《泰族训》:“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5]《后汉书·律历志》:“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6]《魏书·李顺传》附《李骞传》载李骞诗:“流火时将末,悬炭渐云轻。寒风率已厉,秋水寂无声。”[7]

论述到此,我们不难发现《天官书》孟康注症结所在,“土炭”应为一词,而孟康割裂为二物。泥土的吸水性一般,“土炭”应即指吸水性较好的木炭,此词为偏义复词。《天官书》孟康注与晋灼注相龃龉,《大词典》采信错误的孟康注,以致释义未允。《汉语大词典》“土炭”条的解释为:“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此中之误也就不必详论了。

  《大词典》第六个义项为“农历四月的俗称”,又云“一说指农历二月”,后一说是承袭自两位清代学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张平子《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小谢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胡鸣玉《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张平子《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谢灵运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8]

按:文人以“清和”为四月雅称,相沿已久。袁枚等以张华“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作为“清和”指二月的理据,缺乏逻辑依据。“和”、“清”散用与“清和”作为词使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张华句中的“和”与“清”是单纯的形容语,不具特指能力。谢灵运诗形容四月(首夏)清和有“犹”字,而南朝诗中其他“清和”却是直接使用的,袁说难以解释。南朝齐谢朓《别王丞僧孺》:“首夏实清和,余春满郊甸。”[9]南朝齐谢朓《出下馆》:“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20]“麦候”指麦子成熟季节,也约在夏历四月。南朝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于时春未歇,麦气始清和”[2],明言在春末。南朝陈江总《游摄山栖霞寺》:“霡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22]

袁枚认为“清和”指二月,在文献中难寻用例。南北朝以来,“清和”指四月(或称孟夏、首夏等)是固定、普遍的用法。北朝的用例如《文苑英华》卷六五六庾信《谢赵王示新诗启》:“首夏清和,圣躬怡裕。”[23]唐宋元时代的“清和”使用频率很高,仍用于形容四月。元稹《有酒十章》:“四月清和艳残卉,芍药翻红蒲映水。”[24]白居易《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25]《千家诗》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全元散曲》汤式《(双调)风入松·寓意》:“杜鹃啼过落花多,天气近清和。”[26]《全元散曲》无名氏《十二月·四月》:“清和节,近洛时,寻思了又寻思。”[27]《三国志平话》卷上:“辱弟吕布顿首拜上徐州牧玄德公将军麾下:即辰孟夏清和,梅雨初晴,伏维台候动止迁加,虎帐悠治,仰劳神明护佑。”[28]

从律历来看,四月与“清和”对应关系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形成。《隋书》卷一六《律历志上》“律直日”中,将“清和”列为中吕一部的二十七律之一[29]。而中吕对应的正是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中吕”[30]。

三、缘字为训脱离语境

词语的语义,由各语素的含义有机合成。单个语素在特定义项中体现的语义是确定的,有时会是非常用义或语境义,如果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为该语素的其他含义,就可能误解全词的含义。这种现象在名物词、宗教用语等较为特殊的词中较为明显,在今后的修订中,可就各专门领域延揽专家审订,避免孤立地揣摩词义。

  《大词典》解释为“即岁星”,第一例为梁庾肩吾《咏同泰寺浮图》:“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3]

按:庾肩吾诗不适合作为语例,此处“周星”指传说中佛陀出世的征兆,“周”指朝代。《广弘明集》卷十一释法琳《上秦王论启》根据《周书异记》,叙述佛祖出生的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太微星有异象。夜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32],周昭王问太史,太史云西方有圣人出,千年后其教传至此土。与之对用的“汉梦”指汉明帝梦金人一样,均为佛教传说。

  《大词典》解释为“积久的劫难”,南朝梁江淹《吴中礼石佛》诗:“敬承积刼下,金光铄海湄。”《坛经·忏悔品》:“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前蜀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之五:“积劫修来似炼金,为皇为帝万灵钦。”元袁桷《炽盛光佛偈》:“般若无损益,万念堕积劫。还彼清浄根,众生永安乐。”清侯方域《重修白云寺碑记》:“天下之变迁沦毁于吾前者,岂皆积劫不可救耶?予将为浮屠氏以终老于是。”[33]

按:“劫”此指时间,不是灾难义。“劫”是梵文kalpa音译“劫波”的略称,“劫”的时间长短,佛经有不同的说法,但均极为长远。“积劫”之“积”表示多,犹如“积年”之“积”。《大词典》所举五例都用于涉佛语境,均应解释为“指极久远的时间”。

  《大词典》第二义为“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首例为梁沈约《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三金广设,六羽高陈。”[34]

按:沈约诗“三金”应指多种乐器(未必为青铜器)。“六羽”指六佾舞,乐与舞方对,解释为金刚与文境不谐。乐器为什么要称“三”?这需要从古代等级制度来考察,古代诸侯级别享受三面陈设的悬挂打击乐器。《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郑玄注:“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玄谓轩县去南面辟王也。”[35]沈约此诗中的“三金”从字面上解释是诸侯所用三面悬挂的青铜乐器,而实际泛指多种乐器,此处“三金”不应认为是词,《大词典》引以证其他义项是不妥的。

  《大词典》释为“绿色草地”,引南朝梁萧纲《系马》:“青骊沈赭汗,绿地悬花蹄”为例。[36]

按:这样的解释置于句中比较生硬,上下句之间也不匹配。类似的“绿地”在《宋书》有一例,卷八五《谢庄传》载舞马赋:“及其养安骐校,进驾龙涓,辉大驭于国皂,贲上襄于帝闲,超益野而踰绿地,轶兰池而轹紫燕。”[37]萧纲诗中,与“绿地”相对的“青骊”是马,谢庄赋中相对的“紫燕”以及“益野”、“兰池”也都是名马,这两处文献中的“绿地”应该也是指马。《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将使紫鷰骈衡,绿虵卫毂。”李善注:“《尚书中侯》曰:龙马,赤文绿色。郑玄曰:赤文而绿地也。”[38]根据郑玄的注解,“绿地”所指即龙马,龙马底色为绿色,间有赤色花纹。

  《大词典》释为“即钟山”,首例为唐李绅《过钟陵》诗:“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39]

按:李绅诗中的钟陵,是唐代县名,不是今南京钟山。此诗收入《四库全书》本《江西通志·艺文·七言律》中。诗中所谓“龙沙江”,应指流经龙沙的赣江,《水经注·赣水》卷三九:“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40]“龙沙”作为豫章名胜,也见于当地其他诗人的笔下,《观林诗话》:“豫章诸洪作诗,有外家法律,然不多见于世,旧传龟父《游乌遮塔示师川》诗云:华鲸唤起曲肱梦,行径幽寻小雨干。风吹龙沙江流?,日下乌塔松阴寒。”[4]钟陵县,《晋书·地理志下》已载,唐初曾省并入豫章县,后因豫章县之名犯唐代宗李豫讳,改豫章为钟陵,《旧唐书·地理志三》:“钟陵,汉南昌县,豫章郡所治也。隋改为豫章县,置洪州,炀帝复为豫章郡。宝应元年六月,以犯代宗讳,改为钟陵,取地名。”[42]《通典·州郡·古扬州下》:“南昌,汉旧县。隋改为章县。有钟陵、龙沙。”[43]实际上,“钟陵”指钟山,有比李绅诗更早的用例,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总驾越钟陵,还顾望京畿。”[44]在刘宋京城附近的钟陵,应为钟山。

  《大词典》第二义为“宫殿名,后赵石虎建”,首例为《拾遗记·晋时事》附南朝梁萧绮录:“石虎席卷西京,崇丽妖虐,外僭和鸾文物之仪,内修三英、九华之号。”齐治平注:“九华,宫名。”[45]

按:根据《晋书》,石虎所修“三英、九华”是妃嫔之号,而不是宫殿名号,《拾遗记》中的“内”指的是后宫,《晋书·石勒载记下》:“立其妻刘氏为皇后,又定昭仪、夫人位视上公,贵嫔、贵人视列侯,员各一人;三英、九华视伯,淑媛、淑仪视子,容华、美人视男,务简贤淑,不限员数。”[46]今本《十六国春秋》载石勒建九华宫,但《十六国春秋》早已佚亡,今本是后人拾掇编成,可靠性不高。而《晋书》载记大量采用了原本《十六国春秋》,又是正史,较为可信。《大词典》引《拾遗记》语例为“宫殿名”一义的书证,不妥。九华为宫殿名,比较可靠的较早用例是南朝梁沈约《八咏·登台望秋月》:“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47]

  《大词典》释义为“犹葬身”,引例有三。《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晋书·王浚传》:“伏读严诏,惊怖悚栗,不知躯命当所投厝。”《南史·沈约传》:“林子兄弟沈伏山泽,无所投厝。”[48]

按:“投厝”之义当为安置、安措,“厝”同“措”,《广韵·暮韵》“厝,置也。”《姜维传》之例,“投厝无所”乃是姜维“身死宗灭”的原因,全句的大意是,一般人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姜维处置不当,计划失败,就把姜维贬得一文不值。“投厝无所”意为举措无当,“所”可以解释为“宜”。《晋书·王浚传》之例,是自言惶恐之至,与死亡、埋葬无关,“当所投厝”即“当何所投措”。《南史》之例更不能解为“葬身”,而是安身、投奔,透过《宋书》卷一百我们可以一窥沈林子兄弟遭仇家追杀,无处安身的窘境:“东土饥荒,易子而食,外迫国网,内畏强仇,沉伏山草,无所投厝。”[49]《大词典》释义为“犹葬身”,应是与“厝”的“停柩待葬”义有关,但词义推测需验之于具体文例。《大词典》所引三例都用于因窘迫、忧惧而仓皇失措的语境中,类似的用例还有:《晋书·纪瞻传》:“重以尸素,抱罪枕席,忧责之重,不知垂没之余当所投厝。”[50]《广弘明集》卷二五《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僧等内省惭惧,如灼如焚,相顾失守,莫知投厝。”[5]由于“错”、“措”与“厝”通用,该词又可作“投措”、“投错”,同样多用于窘迫、忧惧的语境:《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附《公孙渊传》裴注:“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诏书,伏读恳切,精魄散越,不知身命所当投措!”[52]《文苑英华》卷六五六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恐惧欣荣,投错无地,来日专冀谒谢,伏惟鉴察,谨启。”[53]

《大词典》编者所以有如此误解,是因为“厝”有殡葬等义。《汉语大字典》“厝”字有“殡葬”义,首引《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厝之”[54],《汉语大词典》则列“停柩待葬”义[55]。《孝经》中的“安厝”指安置,“厝”又作“措”[56],殡葬类语义正是从《孝经》的语境义引申而来。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投厝”一词中的“投”不宜用于亲人尸体、棺木等对象,由于有“投”的制约,“厝”只能解释为一般意义上的“措”,不能解释为安葬、停柩待葬等,因此“投厝”一词不会有死亡类含义。

  第二义为“三位英才”,所引第一例为南朝梁任昉《九日侍宴乐游苑》诗:“共贯?五胜,独道迈三英。”[57]

按:任昉诗应为应制诗,全诗为“帝德峻韶夏,王功书颂平。共贯?五胜,独道迈三英。我皇抚归运,时乘信告成。一唱华钟石,再抚被丝笙。黄草归雒木,梯山荐玉荣。时来浊河变,瑞起温洛清。物色动宸眷,民豫降皇情。”[58]不难看出在这首带有谀赞意味的诗中,“五胜”、“三英”是指五帝与三皇,所在两句称赞皇帝既沿承了三皇五帝的施政要领,又有所超越创新。其中的“英”不是泛指英才,《大词典》引之为例是不恰当的。

  《大词典》释义为“代理官职”,第一例为梁周兴嗣《千字文》:“学优登仕,摄职从政。”[59]

按:《千字文》中的“摄职”应指担任官职,而非代理,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传统,不应理解为学问好则出来代理官职。“摄”有假代义,也有执持义。执持义可引申出“担任、管理”义,《后汉书·陈蕃传》:“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60]南朝梁萧衍《直石头》:“摄官因时暇,曳裾聊起望。”[6]

四、释义过简,不能完整揭示词语内涵

过于简略的释义难以完全阐释词语的准确语义。词的语义由各语素的语义有机合成,释义时不应忽略某些语素的语义。不少词有着相对固定的使用语境,这也是有必要加以说明的。

  《大词典》第二义为“泛指燕地美女”,引四例,《文选·鲍照〈舞鹤赋〉》:“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刘良注:“巴童、燕姬,并善歌舞者。”唐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元萨都剌《京城春日》诗:“三月京城飞柳花,燕姬白马小红车。”清陈维崧《金明池·茉莉》词:“燕姬戴斜拖辫发,朔客嗅烂斟驼乳。”[62]

按:《大词典》的释义拘泥,文学性较强的诗赋中的词语不能字字看实,“燕姬”不必为燕地之美女,刘良注只是说明燕姬善于歌舞,并未确言地域。《大词典》将类似的“赵带”释为“指美女的腰带”,得其要领。此义项可拟为“燕地美女,亦泛指美女。”

  《大词典》释为“宰牲和钓鱼。旧指操贱业者。”《韩诗外传》卷八:“太公望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唐杜甫《伤春》诗之三:“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一八:“随身百轴字平安,身世无如屠钓宽。”[63]

按:此词本自姜太公故事,结合实际用例,应补充说明“多指英贤隐沦”。《大词典》所引诸例都不是指普通的屠夫、钓鱼者,龚自珍诗中的“屠钓”应为自况。多数文献中的“屠钓”,所指是有大才者,南朝梁萧衍《赠逸民》:“想像屠钓,踟蹰板筑。”[64]《宋书·后废帝本纪》:“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闾,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65]《晋书·熊远传》:“宜招贤良于屠钓,聘耿介于丘园。”[66]

  《大词典》释为“高堂”,引例有四,南朝梁萧统《示徐州弟》诗:“屑屑风生,昭昭月影。高宇既清,虚堂复静。”唐戎昱《客堂秋夕》诗:“隔窗萤影灭复流,北风微雨虚堂秋。”宋朱熹《山北纪行》之十:北渡石塘桥,西访濂溪宅。乔木无遗株,虚堂唯四壁。”清顾炎武《悼亡》诗之二:“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67]

按:“堂”本身有高义,《大词典》的释义未体现“虚”的语义,“虚”指空虚,因无人在,堂为之空。萧统诗中,“堂”是因为萧纲出镇徐州而空,唐戎昱诗下云:“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四时不得一日乐,以此方悲客游恶。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朱熹《山北纪行》所写是颓坏无人的堂宇。清顾炎武《悼亡》诗中的“堂”则是因亡妻不在而“虚”。可知“虚堂”是指空寂的(高大)房屋。

  《大词典》释为“汗珠”,引三例,梁简文帝《初秋》:“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晋傅玄《无题》诗:“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唐李颀《夏宴张兵曹东堂》诗:“羽扇摇风却珠汗,玉盆贮水割甘瓜。”[68]

按:《大词典》的解释漏略义素,“汗珠”中的“珠”仅仅是描绘汗滴的形状如珠,而以上语例中的“珠汗”则带有美称的意味,通过比喻将珍珠的光洁闪亮投射到汗滴上,故而“珠汗”宜解释为对汗珠的美称。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古汉语重叠词音义研究》(SJA25)。作者简介:吴松,汉语言文字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古汉语史。电子信箱:ayawusonga

26.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