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信箱 >> 电子信箱优势 >> 正文 >> 正文

这款应用接口极简只有声音,估值却超过1

来源:电子信箱 时间:2023/7/10

年6月,一款横空出世的声音社交程序Clubhouse传出还没正式上架、用户才5,人,估值就已突破1亿美元。时间快转到年1月,Clubhouse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虽然未透露实际数字,但媒体早已盛传估值超过10亿美元。

虽然目前只支持iOS,Clubhouse的每周活跃用户已达万人,且黏着度很高。年1月起,Clubhouse也正式飘洋过海、在东北亚一带引爆,上面已可看到相当数量的日本以及中文用户。

究竟Clubhouse在红什么?以下我将就产品本身、以及产品以外的角度分享使用10天后的心得。

把空间留给声音

Clubhouse是个用起来相当简单的App,核心功能为创建房间,然后使用移动设备的麦克风说话。房间可以是私密或公开;说话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说话的当下若听众有问题也可“举手”争取加入说话的行列。

Clubhouse相当刻意地保持极简本色。例如,整支App没有提供任何声音以外的交互功能;许多接口的操控方法是得“长按”某个按钮或图标才会跳出菜单,将画面元素以及UI层次降到最低。

此外,Clubhouse从登录流程开始的摩擦力就极低。收到邀请短信后,我花不到5分钟就“觉得”自己已经完整掌握了该App,接下来的课题只有“可以用来干什么”。

刚开始使用时,我对Clubhouse的“阳春”感到不可思议,频频与朋友说:“这竟然是个估值10亿美元的App。”使用一阵子后,我佩服它的“极简”,因为它把所有空间都保留给最重要的主角:声音。

限量且残酷的邀请制

Clubhouse的另一个产品设计特点是邀请制。邀请制不稀奇,包括Gmail在内的许多产品在最一开始都曾用过邀请制的增长手段。不过,Clubhouse在邀请这件事上有三个有意思的设计。

第一、邀请肯定是限量的,而且被邀请者的个人文件上会永远留下“谁邀请你使用”的信息。部分用户们会戏称这叫“爸爸/妈妈”,或是“上线”。

更有意思的这个信息可被向上追溯,也就是能够一路看到上一代、上上一代的邀请者,一种“族谱”的概念。因此,当我熟悉App后,第一时间就发了邀请给“股癌”,立刻逞了一下当老爸的痛快。

第二,Clubhouse的用户账号创建在手机号码、而非常见的电子邮件信箱之上。因此,若要邀请朋友加入,也必须获得对方的手机号码、并让Clubhouse访问iOS的联系簿。

第三,如同Facebook、Twitter等产品,Clubhouse会根据截取到的联系资料创建“社交图谱”,也就是号码与号码之间的连接。通常会记录在电话联系簿其中的电话号码都是“有关系”的对象;就算是为了邀请而新加的电话号码,也会因为限量及族谱的设计而被逼着尽量邀请认识的人。

围绕社交资本结构的设计

最后一项产品特点是Clubhouse相当重视社交资本结构,其中我认为最精妙的一个设计是房间内的角色分群。Clubhouse将每一个社交房间内的角色分成三大类群,并依照社交资本结构的大小由上而下排列。

重点核心围绕于人

然而,若进一步思考Clubhouse究竟为什么有魅力,我认为跟产品可以“做”什么无关,跟“谁”做这些事比较有关。

“傻子,重点是人啊!”

Clubhouse给我的感觉大概有点像上面这句常见的标语。

例如,有一天早上,我一边泡咖啡、一边听ThielCapital的董事总经理EricWeinstein开了一间房间、欢迎年民主党总统初选候选人TulsiGabbard加入Clubhouse。我加入该房间的时候有超过2,位听众,相当惊人。

又例如几天前,伊隆.马斯克正式受邀加入Clubhouse,并表示将加入一场对谈。消息一出即轰动全球,更扯的是活动当下因为Clubhouse每个房间有人数上限,结果人们纷纷开了马斯克房间的“转播房”,粗估至少同时有超过4万人在收听。

上述效果不是偶然,而是Clubhouse及其投资人精心打造的结果。Clubhouse的天使投资人有NavalRavikant这种Twitter百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