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投稿“路”在何方
江苏/相裕亭
八十年代初期,我给报刊投递稿件时,是不用贴邮票的。那个时候,给编辑部写稿子,是一件极为高雅的事,挺受人们尊重的。
现在说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了。
那个时候,我写好了稿件,想往哪家报刊投递时,只需在信封的右上角,剪出一个三角口,就可以将稿件寄走了。
信封上那个“三角口”,标明那信封里装得不是信件,而是稿件。当然,你在寄稿件的同时,你也可以夹带一两页你要对编辑所说的话。
那样的话,邮局的工作人员,一看到你的信封是剪去一角,留有“缺口”的,立马就会明白,你那信封里装的是稿件。凭我当初有限的想象,那一刻,帮我们投递稿件的邮递员,极有可能会相当敬重我们写稿者。
要知道,我说的那个时候,国内文学正热。酒桌上、茶会上、或是走亲串友时,若说某某是位作家,不亚于现在说某某是大款、老板、是海外读博归来的学者一样有面子。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把写好的稿件,装进一个剪出“三角口”的信封里,就可以如期寄至编辑们的手中。
之后,时隔一周,或半月,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对方就会回信的。
对方的回信,也不贴邮票。但信封上叩着四个墨字——邮资到付。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当初我们寄稿件时,并非是不用贴邮票,而是我们的稿件到了某个编辑部以后,是由编辑部负责给我们“倒付邮资”。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真好!不仅是寄稿件不用花邮费,关键是我们的稿件寄出去以后,不管对方是否采用,都有回复。
回复的内容,大致有这样三种:其一,是稿件被对方采用了。责任编辑会在信中告诉我们,大作留用了(或初审留用),拟发本刊某期。这个结果,对于作者来说,如同买彩票,中大奖一样,乐呀!第二种,是稿件寄回来了,但对方同时寄来了希望——提出了修改意见。让我们作者将稿件修改后,再寄给他们。这也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第三种是编辑退稿。但对方退稿时,也会说一大通鼓励我们作者的话,如构思不错,或语言不错,等等。最终的结果是,建议我们另投他刊。接到那样的退稿信件,似乎是有些心里发凉。但对方毕竟是给我们回信了,而且还云里雾里地夸我们一通。
那么,现在呢?大数据下,我们作者又是怎样投递稿件的呢?我大致也捋了捋,不外乎有下面这样几种:
其一,将稿件投进编辑部指定的信箱。这种投稿方式,顺应了当年“剪信封”的“公投”方式。但后果,截然不同。前者“剪三角”时,每份稿件都有回复;而今,空投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5.html